脂肪肝患者 2成變肝硬化

2009051812:04

    

 

正常的肝臟應是觸感「軟軟」、表面平滑。不過當肝發炎太厲害,超過原本修復能力,就會由纖維組織來修補,久而久之肝臟就會變硬、粗糙,甚至凹凸不平,就是所謂肝硬化。

肝硬化形成原因

     

●肝炎病毒

造成肝硬化原因很多,台灣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、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內科教授許金川說,在台灣,最常見的還是B型肝炎、C型肝炎病毒引起。

若是沒有及時控制,長期的慢性肝炎,易引發肝臟纖維化、更進一步形成肝硬化。

  

●長時間酗酒

長時間酗酒會造成肝組織發炎壞死、酒精性肝病,也是肝硬化的主要推手。

  

●不當用藥引起

不當用藥,引起肝細胞大量壞死、自體免疫系統疾病、肝內外膽管細胞發炎壞死,造成膽汁鬱積不通等。

●先天代謝異常

先天性銅離子代謝異常,即威爾森氏症,使過多銅離子沉積於肝、腦等器官,造成腦細胞受損,也破壞肝臟、形成肝硬化。

●脂肪肝→比率攀升

台灣成功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張定宗說,台灣因B肝致肝硬化的人數沒有明顯增加,最主要是歸功於B肝疫苗政策,減少了B肝患者人數,年輕的肝硬化患者也減少。

不過,值得注意的是,肝硬化形成原因的比率有些許改變,國外因C肝引起的肝硬化,有成長趨勢,但台灣明顯增加的,卻是脂肪肝導致的肝硬化。

     

●高油脂飲食 養出肥滋滋肝臟

根據一項長達八年的回顧性研究顯示,脂肪肝患者有兩成機率,會走向肝硬化,張定宗說,部分、較嚴重的脂肪肝,即「脂肪性肝炎」罹患肝硬化的機會較高。近年西化飲食造就許多胖哥、胖妹,以及其「肥滋滋」的肝臟,影響代謝功能造成肝細胞炎症反應,持續下去勢必朝肝纖維化、肝硬化邁進。

 

●早期無症狀 檢出變化多不妙

許金川說,不管什麼原因導致硬邦邦的肝臟,臨床表現都一樣,不過沉默的肝往往不會大聲抗議,只要還能維持正常生理機能,通常不會出現症狀,直到手可觸摸得出來、或是肝功能檢查看出變化,都已經是「不太妙」了。

早期肝硬化沒有症狀,末期才會有體重減輕、黃疸、腹漲、腹水等併發症發生。因此,定期檢查肝功能、腹部超音波,或接受肝穿刺、腹腔鏡檢查,才能注意到肝的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