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孩子遠離糖尿病

2009032723:30

       

 

大多數人觀念也許還停留在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慢性病,但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已逐漸威脅到我們下一代的健康。在台灣,平均每100位糖尿病人中,就有一位是學童或青少年糖尿病友,而且第二型糖尿病所佔比率愈來愈高,預防兒童糖尿病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。

一名年僅10歲的陳小弟,從近60公斤體重,短短兩個月內降了8公斤,又伴隨口渴多尿等症狀,父母帶他診治,才發現他罹患了第二型糖尿病,當場不敢置信,直怪自己沒有照顧好小孩。

經過六年治療,血糖原本已控制得宜,都在110至120之間。但升上高一後,因為不吃血糖藥,血糖值竟上升超過200,嚇得陳小弟的父母趕緊再度回診。

家族病史 愛吃零食不愛動

台灣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謝安慈表示,案例中的陳小弟在發病前相當會吃,父母親發現他體重暴瘦後,驚覺有異,赴院作檢查才發現兒子的血糖值竟然超過200。

院方診斷後發現陳小弟因為愛吃零食,加上不愛運動,且奶奶也有糖尿病,屬於家族病史,因此才小小年紀就罹患糖尿病。

謝安慈指出,陳小弟罹患的第二型糖尿病,原本控制得很好,只要早晚各服一粒降血糖藥,就可控制,比起第一型糖尿病需靠胰島素注射更為方便。且陳小弟的母親從他就學期間每天都耳提面命,要求兒子不要忘記吃藥,因此在上高中前血糖都控制得很好。

服藥中斷

血糖值狂飆

問題就出在陳小弟升上高中後,因為外食機率增加,大多吃油炸食物,加上青少年較有自己主觀看法,把父母親吃血糖藥的提醒當作耳邊風,沒有每天持續服藥控制,才導致血糖值飆升超過200。

青春期後 注意反抗心理

對於這樣的結果,謝安慈表示,兒童與青少年兩者在糖尿病上的控制確實存在差異。

兒童由於年紀較小,父母親的話較不易反抗,反觀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後,有了自己想法,加上擔心同學朋友視自己不吃速食等食物為異類,缺乏飲食控制又沒有運動的情況下,當然血糖值控制會較差,值得家長們和學校省思。

13歲的蓓蓓發現得到第一型糖尿病,到了高中,病況到了不得不打胰島素的程度,但她很怕打針被同學看到,說不定以為她在打毒品,在學校,她就躲到廁所打。她們班最近要去畢業旅行,蓓蓓跟醫師說:「我不想去了!」因為不想讓同學看到她打針。

醫師勸蓓蓓:「高中畢業旅行,一生只有一次,不去多可惜啊!」蓓蓓正陷入天人交戰,思索著:「去好呢?還是不去好?」

台北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李文齡指出,門診常有像蓓蓓這樣青春期的糖尿病病人,常因每天打胰島素,不敢讓同學知道,她都建議病人或家屬,「最好跟老師、同學講」,讓身邊的人瞭解病況,不要一個人悶著對抗病魔,比較辛苦。

不少第一型糖尿病患者,發病時正值青春期,因為得上學,同學常吆喝一起吃漢堡、薯條、披薩和可樂,要拒絕這些食物的誘惑,的確不容易。

李文齡表示,青春期到大學發病的第一型糖尿病人,如果外食機會多,要衛教飲食控制,的確比較困難,再加上這個年紀的內分泌發展仍未穩定,要調控血糖值及糖化血色素,效果較不如成年人。

但也由於青春期患者還年輕,飲食習慣未定型,和中年以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中老年人比起來,他們還有很高的可塑性。

至於含糖飲料或糖果,為了身體好,年輕糖尿病患最好是忌口,但偶爾應可喝少許標榜無糖的可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