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入人工中耳 聽&說不走音

2009082519:35

    

 

台灣奇美醫學中心去年7月執行首例「人工中耳系統」植入手術,患者術後追蹤一年,經復健評估聽力恢復達10至25分貝,並改善一般傳統助聽器可能發生的缺點。

人工中耳植入手術歐美已開發10年,台灣去年才由奇美耳鼻喉部主任林永松申請引進,7月底為8歲小耳症男童開刀。

林永松表示,男童因患右耳先天畸形小耳症,併有中度至中重度傳導性聽力受損,日常生活因不易辦識周遭聲音來源,致發音障礙無法有效溝通,影響人際互動。

林永松指出,手術方式是將右側乳突處皮膚切開後,植入「振動式人工聽小骨」(VORP),固定在顳骨上。並將傳導線及浮置轉換器固定在內耳圓窗上。

傷口約四周癒合,再將麥克風、電池、數位訊號處理器、無線頻道調節器組合的「聲音處理器」放在耳後上方頭部,處理器的磁鐵就能吸附在頭骨上,配合人工聽小骨聽見聲音。

手術後聽力師設定程式與微調聲音處理器,處理器便能將聲音透過皮膚傳到內線圈,再傳送到轉換器,振動內耳耳蝸淋巴液,使毛細胞產生去極化,以產生脈衝電位訊號,經由聽神經向上傳導到大腦以解讀聲音。

奇美醫學中心表示,現在植入人工電子耳醫院已很普遍,手術年齡也下降。先天小耳症、耳道畸形、放射治療鼻咽癌等中度聽障患者無法使用傳統助聽器改善聽力,無需人工電子耳,靠這種新技術與器材改善聽力。

林永松說,經過一年的復健評估後,男童恢復聽力達10至25分貝以上,能輕易分辨不同音色音量與聲音方向,這項手術沒有過去一般傳統助聽器、骨傳導助聽器及骨傳導植入式助聽器等有異物感、使用不便、易有回音等缺點。有效改善語言溝通能力與生活品質,人工中耳系統成為聽障者另一種輔具選擇。

男童母親說,過去常聽不懂孩子說的話,孩子也因聽力障礙,不易與同學、朋友溝通,手術後明顯改善,現在孩子聽力正常,說話發音非常清楚,溝通再也沒有困難。(周宗禎、中央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