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子耳手術+復健 新聲活開門

2009082519:32

植入人工電子耳,從無聲到有聲,復健之路很辛苦。 

 

小霖因罹患罕見疾病「瓦登伯革症」,造成極重度聽力受損,原本連打雷都聽不到,開口說不成話,十年前植入人工電子耳,經過漫長聽語復健,如今是個字正腔圓的14歲小帥哥,爸爸好欣慰。

陪伴小霖治療之路的父親回憶,小霖是最早在台灣馬偕醫院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的病人,一開始難以接受刺耳的聲音,很容易躁動,進而影響語言學習,他只得把孩子五花大綁、耐著性子一字一句地教,從無聲到有聲,復健之路備極辛苦。

馬偕醫院耳鼻科主任林鴻清表示,約有0.1%的嬰幼兒出生時重度聽障,當無法藉由助聽器改善時,會考慮人工電子耳植入手術治療,術後要配合語言治療師及聽障老師教導,聽障幼童才開始辨識新的語音訊息及學習口語。

除先天聽損,也有少數成人後天因病或外傷失聰,48歲的張先生即是一例。他因遺傳在31歲時開始嚴重耳鳴、聽力逐漸衰退,雖曾配助聽器,但幫助不大,也因此喪失公司晉升機會,直到今年經由醫師評估,在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後11天後開頻聽音,第一次透過電子耳聽到的聲音混沌不明,努力復健後,連敲擊電腦鍵盤清脆聲及小狗指甲抓地的聲音都聽得到,孩子開玩笑地說,「以後不能在背後說爸爸壞話了」。

林鴻清說,台灣成人植入人工電子耳的人數相當少,主要是因為費用達台幣80萬元,而且又有資訊缺乏問題。但隨著醫學進展,大部分患者不必走向永遠的聽力障礙。( 劉惠敏、中央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