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盲症!不是受傷是遺傳

2009062000:02

 

視網膜色素性病變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「夜盲症」,這是種基因遺傳引起的先天性疾病,和後天環境影響無關。一般患者會在四、五十歲時出現症狀,但嚴重者會提前在十幾、二十歲就發病,病情輕重與否,和基因遺傳的顯性程度有關。

在症狀出來之前,這些患者和正常人沒有兩樣,但隨著視網膜色素層的衰退,色素層逐漸減少甚至消失,當光線射入眼睛時,視網膜無法像相機的底片般立即成像,視力會受影響。最常見的情形是,患者從光亮的戶外走入昏暗的室內時,往往看不清楚,要等一段較長時間才能適應。

就視網膜色素性病變患者的眼睛結構來說,中心黃斑部功能還好,中心視野仍在,但周邊的視神經慢慢衰退,兩側視野也會越來越窄。那種感覺,就像是走進山洞裡,再回頭凝望山洞外的風景,只見風景越來越窄,也越來越小。

治療視網膜色素性病變,可採視網膜色素細胞移植手術,或是人工鏡片移植手術,但前者在開發階段即碰到取用胚胎引發的倫理問題,後者則尚未運用在臨床上,目前仍無有效的治療方法,只能透過各種方式來延緩病情惡化。

最簡單的方法是,外出時戴上橘色的「反藍光鏡片」,進入室內再取下。若患者已合併有白內障,也不用急著開刀治療,等視力真的下降到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時再動刀,以免顯微手術時的強光傷到視力,讓原本就不好的視力更形惡化。(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眼科教授蔡瑞芳)